笔趣阁 > 大汉时代周刊 > 第二百五十四章 青春期的汉武帝

第二百五十四章 青春期的汉武帝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告别了小许之后,赵启明碰到了厩令大人。

    老头仍旧慈眉善目,把手藏在袖笼里,像村口晒太阳的老大爷。或许是因为过年没有控制饮食,厩令大人要比从前更满面红光些。

    刚好,其他几位马丞大人也走了出来,于是赵启明从呼伦背着的行囊里拿出了红纸,送给了大家了,然后又将豆腐皮拿出来,让大家在晚饭时尝尝鲜。

    做完了这些,赵启明回到自己的房间。原打算可以暂时休息,没想到奴儿始终追问“祖师爷”的事情,而李敢几乎恳求着,让赵启明不要去买通小许。

    正烦不胜烦的时候,有人来禀告说灌英来了。

    这让赵启明有些疑惑。因为灌英现在当了“郎官”,是在未央宫里有差事的人,早就不像从前那么游手好闲,应该不是跑到马场来玩的。

    想着这些,赵启明拜托了李敢和奴儿,起身走出了房间。

    灌英已经在厩令大人的客厅里等候。在这“化雪”的日子里,他穿着很厚的披风,正在正厅里坐着喝茶,同时身旁还跟着两个护卫,看样子应该是“未央宿卫”。

    “你怎么来了?”赵启明不解的问。

    灌英起身向他行了个礼,然后挤眉弄眼的说:“小弟方从长安去往东乡亭,听说启明兄来了马场,而且前脚刚走不久,这就又快马加鞭追到这里。”

    “我也刚到,没见衣服都没换吗?”赵启明坐了下来,然后看了眼那两个未央宿卫,朝灌英问:“带着宫中的宿卫出来,还从东乡亭追到了马场,你这次找我怕不是私事吧?”

    “公事。”灌英点头,肯定了赵启明的猜测,却忽然没那么着急了,反而叹了口气说:“但小弟从长安到东乡亭,又从东乡亭追到马场,正是饥肠辘辘的时候。”

    赵启明无语:“那要是不急,就先吃点东西?”

    “就来几盘肉包吧。”

    没过多久,厨房就送来了冒着热气的肉包。灌英吃的酣畅淋漓,两个未央卫也沾了光,坐在主位右手边的位置,吃着肉包不停哈气。

    “你也真是嘴刁。”赵启明看着那几盘肉包,叹了口气说:“马场的肉包也不错,干吗非要吃我带来的,那是我好几天的早点,让你吃完了我就没得吃了。”

    “说起肉包,谁不知道东乡侯府的最好吃,马场做的可比不上。”灌英哈着热气,还朝不远处的两个未央卫招呼说:“两位辛苦,今天这肉包管够,是东乡侯招待两位的。”

    听到这话,两名未央卫朝赵启明行礼致谢,赵启明无奈抬了抬手。

    “说吧,到底什么事情。”

    “也没什么大事。”灌英吃着肉包,哈着气:“来请教启明兄几个问题而已。”

    “什么问题?”

    “造纸的问题。”灌英嫌肉包烫手,使劲咬了口之后,暂时先放回盘子里:“听说造纸作坊如果建成,每天所产的纸张,可以抄录这几百部《论语》?”

    听到这话,赵启明奇怪起来:“你怎么忽然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

    “启明兄先不要多问。”灌英重新拿起肉包:“小弟想确定,按照新作坊的产量,每天抄录几百部《论语》不成问题,是否就意味着天下读书人能更方便的获得书籍?”

    赵启明想了想说:“按照造纸作坊的产量,纸的价格肯定会比竹简低很多,读书人只要买回去纸,就算只是自己抄录,至少《四书五经》是能读得全的。”

    “更重要的是读得起。”灌英忽然挤眉弄眼:“启明兄觉得这是否是个契机?”

    “什么契机?”

    “黄老学派大行其道,但言传身教居多,而儒家经典浩瀚,只是民间无法接触。”灌英吃着肉包摇头晃脑:“眼下有了纸,天下人都能读圣人之言,该是孔孟当道。”

    听到这话,赵启明表情诡异的看着灌英。

    而灌英也停止了摇头晃脑,忽然挤眉弄眼的说:“这番话,小弟都能倒背如流了,最近这些日子不少‘博士’向陛下谏言,所说的都是推行孔孟,独尊儒术的事。”

    赵启明挠了挠脸:“我怎么越来越弄不懂你什么意思了?”

    “启明兄可知道‘赵绾’与‘王臧’二人?”

    赵启明想了想,然后说:“听说过,赵绾似乎还差点成为御史大夫。”

    “确有此事。”灌英难得露出些无奈的表情,放下肉包说:“此二人,正利用造纸之事,屡次向陛下谏言,要在城南兴办‘太学’,推行孔孟之道,如今正闹得厉害。”

    听到这话,赵启明想起了和静安公主的谈话。

    似乎就是这赵绾等人,积极的向陛下谏言,要兴办“太学”,表面上看是利用儒家学说和黄老学说对抗,而实质上是让陛下和太皇太后对抗。

    这在静安公主看来是很过激的举动,起码现在办起来是绝对不合适的,所以在赵绾等人推行“太学”的同时,是静安公主稳住了汉武帝,才没有让矛盾彻底爆发。

    而赵启明的态度和静安公主相同,区别在于,他就算不知道历史上兴建“太学”的事最后以失败告终,让赵绾等人被斩首,甚至还导致魏其侯被免冠。

    但做为一个红旗下长大的公务员,赵启明非常清楚和领导对着干会有什么下场,所以只要老太太还健在,他就不赞同兴建太学的事情。

    “你是说,赵绾又在谏言,说起兴办‘太学’的事?”

    “的确。”

    “那陛下的态度如何?”

    灌英看着赵启明,忽然笑而不语。

    这让赵启明有些莫名其妙:“你看着我干什么?”

    “启明兄难道还不明白?”灌英若无其事的拿起肉包,边吃边说:“陛下正举棋不定,所以才让小弟去东乡侯府,请教启明兄对这件事的看法。”

    “陛下让你来问我?”赵启明有些吃惊。

    因为他虽然将来可能成为汉武帝的姐夫,但目前来说两人还没什么关系,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为什么搞的很熟的样子,还让灌英带着未央卫来请教?

    赵启明疑惑不解,他陷入了沉思。

    很快他就意识到,造纸的事情没人比他更熟悉,陛下若是来问“天下读书人是不是从此以后都能读得起四书五经”,这倒情有可原,但也绝对不会顺便问起“是否要兴办太学”的事。

    “为什么不问满朝文武?”赵启明皱了皱眉。

    灌英挤眉弄眼的说:“满朝文武治中,对此事也有争议。”

    赵启明点了点头,然后看着灌英问:“那为什么不问问,静安公主?”

    这次,灌英没有回答,脸上再次出现笑而不语的表情。

    赵启明于是很快就明白了。

    正如之前所说,在是否兴办太学的问题上,静安公主既觉得这件事太过冒险,又觉得祖孙家人之间不该闹出这样的矛盾,所以向来对兴办太学之事持反对意见。

    汉武帝自然知道静安公主的态度,但仍然没有立刻打消念头,这就说明汉武帝对兴办太学的事情,其实是赞同的。不然赵绾等人也不会多次谏言,而且闹得越来越凶。

    显而易见,那些大臣是看出了小皇帝的想法,才会极力争取。而汉武帝虽然有兴办太学的意思,但因为得不到静安公主的支持,所以才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这么说,今天你来我这里,静安公主肯定是不知情的对吧?”

    赵启明笑了起来,灌英也笑了。

    显然,小皇帝派灌英来请教,是绕过了静安公主的。

    这让赵启明有些意外,但同时也有些不高兴。

    因为静安公主为了帮助弟弟,都已经做好终身不嫁的打算,而这个弟弟年轻气盛,枉顾亲姐姐的劝阻,居然听信身边的大臣怂恿,还让他这个“外人”拿主意。

    说起来,的确是愚蠢之极。

    但仔细想想,汉武帝刘彻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难免有着“干大事”的想法。这种状态下,只听得进赞同的意见,几乎固执的态度,也是情有可原。

    这就好像看了《少林寺十八铜人》的天真少年,执意要前往少林寺学习武艺,即便身边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但天真的少年仍然要整理行囊,朝家人大喊:“我绝对会成为武林高手”。

    说白了,都是青春期闹得。

    赵启明现在越发肯定,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现在绝对长着青春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