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鼓励百姓移民北方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陛下!”
周后向朱由检行起了礼,朱由检扶起了她,拉她入凤辇中,展颜一笑,道:“朕说过,迟早会带你回来的!如今我们真的回来!你依旧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朱由检说着就捧起了周后依旧柔嫩多水的脸,然后噙了下去。
一时,两人皆闭上了眼,就这么纵情体会着彼此的温度。
而凤辇则渐渐在摇晃中被抬起,且渐渐进入了城中,然后进了宫门。
次日。
崇祯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
大明崇祯帝御文华殿见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皆由衷地山呼起了万岁。
而朱由检也豪气干云地大喊道:“众卿平身!”
接着,朱由检就站起身来,走下了御台,道:“我们君臣从当初离开这里开始,就一直在为能光复京师的这一天准备着,努力着,而如今,我们成功了!这里面少不了众位爱卿的功劳!朕记着你们的功劳,未来的青史也会记着的功劳!但这不是结束,这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大事要做,富国安民,永远消弭崇祯十七年,可以说是万历以来的危机,是我们以后需要做的事。”
朱由检说着又道:“当然,诸位爱卿皆是我大明中兴之臣,是故,这击败建奴灭我大明之野心的功绩、这北伐中兴之功不能不封赏,朕允诺在明年中秋之前,完成对有功者的封赏!文武官员皆有封赏,包括对天下立有大功之士兵!另外,也会在这之前完成对北伐劵的收购!让天下黎庶皆享受到对大明中兴的好处!”
朱由检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文武官员皆十分激动和兴奋起来,忙齐声回道:“吾皇隆恩,臣等不胜惶恐!”
朱由检因此笑了笑,继续说道:“诸位爱卿,然而这天下还未彻底勘定,接下来还有仗要打,事要做,所以,还有功劳可以继续立,你们需要尽快多立一些功劳,争取在明年中秋佳节,获得更高的爵位!朕要求你们要继续发挥不畏惧一切的勇气,将穷寇追剿干净,为我大明为汉家百姓永远消弭危机!为天下开得一个永世的太平盛世!”
“臣等谨遵圣训!”
文武官员们再次齐声回应了起来。
“退朝吧,辅臣们留下,到乾清宫来见朕。”
朱由检说后就离开了文华殿。
……
半刻钟后,蒋德璟、王承恩、张凤翔、吴孟明、周遇吉来了乾清宫,并向朱由检行了礼。
朱由检则因此开始说道:“北方刚刚大定,接下来还有许多大事要做,目前最重要的是对清廷残余势力的清算,以及防止蒙古诸部趁机南下劫掠,还有就是,加紧将北方田地划为皇庄所有,然后承包给天下庶民,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而八旗贵族以及投清士族的家产也要尽快抄没统计出来,尽快用于收购北伐劵的资金,这些都需要爱卿你们尽快去做好!耽误不得!”
周遇吉首先回道:“陛下说的是,眼下清廷残余势力主要是一些局部地区,臣已经同枢密使调派兵马去围剿,预计能在今年九月之前全部剿灭,但眼下义军太多,当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
朱由检听后则沉吟道:“义军同我们之前招降的农民军以及地方营兵、卫所兵全部重新整编,首先是遵循志愿原则,对于这些官兵,愿意卸甲归田或转入地方任官,就根据能力和品性转地方官员或地方警务兵,负责地方治安。”
接着,朱由检又吩咐道:“对于想继续从军的,一律打混整编训练为新的近卫军,军官选入大明皇家学堂进行学习,设将校班与普通班,以提升这些义军出身的将领和军官素质,然后将来作为近卫军的军官后备人选。”
“臣遵旨!”
周遇吉回了一句。
朱由检则继续说道:“未来,我们还得大规模扩军,近卫军最好要扩军至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以准备将来开辟更多的疆土!因为我大明还需要一统寰宇!不然,朕算不上是这天下之主!爱卿要保证近卫军不因扩军而导致战斗水平下降。”
周遇吉听后有些激动起来,他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打仗,他还真的担心皇帝陛下北伐结束后就要铸剑为犁、不再大兴兵事,甚至还会收天下兵权,但他没想到皇帝陛下还要对外发动战争。
所以,周遇吉忙道:“臣谨记陛下圣训!绝不让近卫军因为扩军而战斗水平下降!”
这时候,蒋德璟请示道:“陛下,以臣之间,眼下北伐初定,还是当以让北方田地复耕为上,而对外扩土之事,可否推迟一段时间?”
“诚然,眼下要做好这些事,北方大量百姓逃亡,将北方田地全部纳入皇庄,进行统计,并移民到北方,尤其是关外,将南方所有无地流民,全部移过来,且鼓励南方有地百姓移民到北方,制定减税政策,也可以在一定年限内不征税赋,并下诏天下,凡愿意移民北方者,永久免除一切徭役!”
朱由检本来是想直接免除天下徭役的,毕竟大明朝廷增加国库收入肯定是要以对外夺取为主,让大明子民减轻负担也无可厚非。
但是朱由检知道治国就算要发福利也不能搞得那么简单直白,得考虑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
朱由检想到如果直接让老百姓移民到北方,老百姓们肯定不愿意,肯定会激起民变。
毕竟汉人自古以来就安土重迁,特别不喜欢离开家乡,甚至即便出去了,只要一到节假日,哪怕是路隔千里万里都得赶回来。
所以,朱由检便干脆把自己本就打算搞得一些福利政策用来鼓励老百姓移民。
徭役对于百姓而言是不亚于赋税的一项负担,如果真能永久免除,没谁不愿意来北方安家。
“陛下!”
周后向朱由检行起了礼,朱由检扶起了她,拉她入凤辇中,展颜一笑,道:“朕说过,迟早会带你回来的!如今我们真的回来!你依旧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朱由检说着就捧起了周后依旧柔嫩多水的脸,然后噙了下去。
一时,两人皆闭上了眼,就这么纵情体会着彼此的温度。
而凤辇则渐渐在摇晃中被抬起,且渐渐进入了城中,然后进了宫门。
次日。
崇祯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
大明崇祯帝御文华殿见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皆由衷地山呼起了万岁。
而朱由检也豪气干云地大喊道:“众卿平身!”
接着,朱由检就站起身来,走下了御台,道:“我们君臣从当初离开这里开始,就一直在为能光复京师的这一天准备着,努力着,而如今,我们成功了!这里面少不了众位爱卿的功劳!朕记着你们的功劳,未来的青史也会记着的功劳!但这不是结束,这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大事要做,富国安民,永远消弭崇祯十七年,可以说是万历以来的危机,是我们以后需要做的事。”
朱由检说着又道:“当然,诸位爱卿皆是我大明中兴之臣,是故,这击败建奴灭我大明之野心的功绩、这北伐中兴之功不能不封赏,朕允诺在明年中秋之前,完成对有功者的封赏!文武官员皆有封赏,包括对天下立有大功之士兵!另外,也会在这之前完成对北伐劵的收购!让天下黎庶皆享受到对大明中兴的好处!”
朱由检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文武官员皆十分激动和兴奋起来,忙齐声回道:“吾皇隆恩,臣等不胜惶恐!”
朱由检因此笑了笑,继续说道:“诸位爱卿,然而这天下还未彻底勘定,接下来还有仗要打,事要做,所以,还有功劳可以继续立,你们需要尽快多立一些功劳,争取在明年中秋佳节,获得更高的爵位!朕要求你们要继续发挥不畏惧一切的勇气,将穷寇追剿干净,为我大明为汉家百姓永远消弭危机!为天下开得一个永世的太平盛世!”
“臣等谨遵圣训!”
文武官员们再次齐声回应了起来。
“退朝吧,辅臣们留下,到乾清宫来见朕。”
朱由检说后就离开了文华殿。
……
半刻钟后,蒋德璟、王承恩、张凤翔、吴孟明、周遇吉来了乾清宫,并向朱由检行了礼。
朱由检则因此开始说道:“北方刚刚大定,接下来还有许多大事要做,目前最重要的是对清廷残余势力的清算,以及防止蒙古诸部趁机南下劫掠,还有就是,加紧将北方田地划为皇庄所有,然后承包给天下庶民,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而八旗贵族以及投清士族的家产也要尽快抄没统计出来,尽快用于收购北伐劵的资金,这些都需要爱卿你们尽快去做好!耽误不得!”
周遇吉首先回道:“陛下说的是,眼下清廷残余势力主要是一些局部地区,臣已经同枢密使调派兵马去围剿,预计能在今年九月之前全部剿灭,但眼下义军太多,当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
朱由检听后则沉吟道:“义军同我们之前招降的农民军以及地方营兵、卫所兵全部重新整编,首先是遵循志愿原则,对于这些官兵,愿意卸甲归田或转入地方任官,就根据能力和品性转地方官员或地方警务兵,负责地方治安。”
接着,朱由检又吩咐道:“对于想继续从军的,一律打混整编训练为新的近卫军,军官选入大明皇家学堂进行学习,设将校班与普通班,以提升这些义军出身的将领和军官素质,然后将来作为近卫军的军官后备人选。”
“臣遵旨!”
周遇吉回了一句。
朱由检则继续说道:“未来,我们还得大规模扩军,近卫军最好要扩军至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以准备将来开辟更多的疆土!因为我大明还需要一统寰宇!不然,朕算不上是这天下之主!爱卿要保证近卫军不因扩军而导致战斗水平下降。”
周遇吉听后有些激动起来,他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打仗,他还真的担心皇帝陛下北伐结束后就要铸剑为犁、不再大兴兵事,甚至还会收天下兵权,但他没想到皇帝陛下还要对外发动战争。
所以,周遇吉忙道:“臣谨记陛下圣训!绝不让近卫军因为扩军而战斗水平下降!”
这时候,蒋德璟请示道:“陛下,以臣之间,眼下北伐初定,还是当以让北方田地复耕为上,而对外扩土之事,可否推迟一段时间?”
“诚然,眼下要做好这些事,北方大量百姓逃亡,将北方田地全部纳入皇庄,进行统计,并移民到北方,尤其是关外,将南方所有无地流民,全部移过来,且鼓励南方有地百姓移民到北方,制定减税政策,也可以在一定年限内不征税赋,并下诏天下,凡愿意移民北方者,永久免除一切徭役!”
朱由检本来是想直接免除天下徭役的,毕竟大明朝廷增加国库收入肯定是要以对外夺取为主,让大明子民减轻负担也无可厚非。
但是朱由检知道治国就算要发福利也不能搞得那么简单直白,得考虑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
朱由检想到如果直接让老百姓移民到北方,老百姓们肯定不愿意,肯定会激起民变。
毕竟汉人自古以来就安土重迁,特别不喜欢离开家乡,甚至即便出去了,只要一到节假日,哪怕是路隔千里万里都得赶回来。
所以,朱由检便干脆把自己本就打算搞得一些福利政策用来鼓励老百姓移民。
徭役对于百姓而言是不亚于赋税的一项负担,如果真能永久免除,没谁不愿意来北方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