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少年论道(二)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姜述开始引经据典,开始阐述孔子的仁,以仁为出发点解释,屋内众人自然无从反驳,而且深有同感,认为姜述所言很有道理。孔融在深思,郑玄点点头,拱了拱手,让姜述继续讲。
“‘为生民立命’,孟圣人曾言‘立命’。《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因此,‘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姜述以孟子“立命”的思想论述为生民立命,论据十分充足,众人皆无话可讲,难不成说亚圣孟子所语有错?姜述看郑玄、孔融两人没有插话,接着讲道:“‘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圣人、孟圣人之先圣者也;‘绝学’者,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其实宋朝的濂、洛、关、闽诸大家,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但是宋代诸位大家最终将儒家变得十分顽固狭隘,并为统治者利用,对于儒家来讲实在不知是福是祸,但是张载所言这横渠四句很有价值。
姜述讲解完“为往圣继绝学”,大家虽然感觉姜述口气大些,但是九岁少年就能想出这些,众人就敢说他狂妄吗?姜述略停一下,又道:“‘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为成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姜述最终以叶采先生的研究结语,说道:“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姜述所言论述得很清晰,天地之志并非虚无飘缈的东西,天地为心而化万物,其志寄托于化育,而非寄托于天地本身。为万物寻找法则,天地万物共存的规律,此为万物立志的本义。
“将姜家公子方才所言记录下来,一字不落。”郑玄转首对孙乾道。
孙乾追随郑玄左右,已经养成记录习惯,方才姜述说起“横渠四句”时就开始记录,姜述讲得也不快,记得虽不精确,大纲已经记录下来。孙乾随即上前,又请教姜述一会,将记录充实完毕。
孙乾在记录整理,孔融和郑玄都在思考,待孙乾忙碌完毕,郑玄道:“姜家公子方才所方之‘道’,发人深省,如何实行‘道’呢?”
姜述道:“小子才浅识薄,我认为实行此道,可以广泛施教为上。其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郑玄一生致力教育,这话直接说到点子上,点头道:“善。”
姜述接着说道:“其二是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注意幼儿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
郑玄点点头,并未开言,抬抬手示意接着讲,姜述道:“其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其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其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其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到这里,郑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谓当世教育大家,听这少年谈论施教,原本只以为能谈点皮毛,不料每语皆中要点,见姜述略微停顿一下,问道:“姜家公子因何知晓为师之道?”
姜述答道:“我在族学读书,常思如何读书,如何记得快,理解得快,逐渐总结经验,又经常思考,所以想出这些办法,实施族学,甚有效果。后来又见老师授书,就琢磨若是我为人师,应该如何施教,然后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认可。这些是我平常观察所得,只是用于族学,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不由汗流浃背,心道我一行致力教育,教人无数,还没总结出这些经验,这位少年只在族学读书,为了族中子弟教育,不仅想出《三字经》的点子,还在总结学习办法和教学办法,自己这一生干得是什么?郑玄问道:“不知公子为族学老师想出什么教学办法?”
姜述大学论文就有一篇研究张载学说,方才取了他的横渠四句,当下连他的教学办法也拿了出来,道:“我与族学老师沟通之后,首先用得是‘叩其两端’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然后又用‘扣钟法’,‘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就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又用‘时雨法’。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日我又想出‘不待讲论法’。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郑玄抚掌而立,大呼妙哉。孔融开口也开口叫好,道:“方才姜家公子所言,似有意犹未尽之处,可是方才所言施教之事未曾说完?
姜述道:“只是我总结的学习方法,既然大人说起,我也是敢藏私。方才所言已有六条,其七是虚心求知,择善而从。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是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姜家公子所言施教已经受教,然后再如何实施道呢?”郑玄问道。
姜述猛省方才所语已经过了,道:“小子眼下只来得及想出施教,德化民众,至于后续如何,还未来得及思考。”
郑玄问完话以后,与孔融相视苦笑,这已是千古奇闻,一个九岁少年思“道”,并且悟出许多,将史书翻一翻,可曾有之?若真指望他悟出如何实施道,岂非孔夫子转世?
姜述讲完以后,房内十分安静,包括郑玄和孔融皆昏昏噩噩,尚在回味姜述带来的强烈震憾。过一阵子,郑玄方才清醒过来,向孙乾道:“可曾全部记下?”
孙乾恭声答道,“记得很草,回去尚须整理一遍。”
孔融谓郑玄道:“整理后能否送本官一份?”
郑玄苦笑道:“这有何不可?想我等整日研究经义,尚不如一个少年想得深远。我一生致力教育,还不如姜家公子总结得多,唉,天下能为此子之师者,恐怕难寻。”
郑玄上午与姜述相谈甚欢,起了收徒之念,怎奈饭后一番对话,自觉不能胜任其师,这才说出这番话来。
孔融、郑玄等人听到这里,感觉再谈论下去索然无味,两人对视一眼,孔融先道:“打扰时间已长,本官明日起程返回北海,先行告辞。有一个要求,不知公子能否答应?”
姜述忙道:“太守大人但说无妨。”
孔融道:“能否将房中所书字幅,让本官带上十余幅回去?”
姜述不假思索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太守大人但请挑选,小子整理奉上。”
孔融起身选了几幅,选到书写《三字经》字幅之时,郑玄起身道:“孔北海其余可选,那几幅字暂不要动。”
孔融奇道:“这是为何?”
郑玄上前几步,对孔融说道:“大人从头读上一遍,可能体味出其中玄妙?”
孔融见郑玄言语郑重,不似说笑,从头阅读一遍,笑道:“莫非是先生所著启蒙之书?”
郑玄摇头道:“启蒙之书不假,但非老朽所作,而是姜家公子所思。”
孔融转向姜述,道:“公子大才,若成书后必赠本官一套。”
姜述道:“此书尚是初稿,稿成后还须编写讲义,到时一并送给大人。”
姜述开始引经据典,开始阐述孔子的仁,以仁为出发点解释,屋内众人自然无从反驳,而且深有同感,认为姜述所言很有道理。孔融在深思,郑玄点点头,拱了拱手,让姜述继续讲。
“‘为生民立命’,孟圣人曾言‘立命’。《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因此,‘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姜述以孟子“立命”的思想论述为生民立命,论据十分充足,众人皆无话可讲,难不成说亚圣孟子所语有错?姜述看郑玄、孔融两人没有插话,接着讲道:“‘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圣人、孟圣人之先圣者也;‘绝学’者,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其实宋朝的濂、洛、关、闽诸大家,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但是宋代诸位大家最终将儒家变得十分顽固狭隘,并为统治者利用,对于儒家来讲实在不知是福是祸,但是张载所言这横渠四句很有价值。
姜述讲解完“为往圣继绝学”,大家虽然感觉姜述口气大些,但是九岁少年就能想出这些,众人就敢说他狂妄吗?姜述略停一下,又道:“‘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为成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姜述最终以叶采先生的研究结语,说道:“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姜述所言论述得很清晰,天地之志并非虚无飘缈的东西,天地为心而化万物,其志寄托于化育,而非寄托于天地本身。为万物寻找法则,天地万物共存的规律,此为万物立志的本义。
“将姜家公子方才所言记录下来,一字不落。”郑玄转首对孙乾道。
孙乾追随郑玄左右,已经养成记录习惯,方才姜述说起“横渠四句”时就开始记录,姜述讲得也不快,记得虽不精确,大纲已经记录下来。孙乾随即上前,又请教姜述一会,将记录充实完毕。
孙乾在记录整理,孔融和郑玄都在思考,待孙乾忙碌完毕,郑玄道:“姜家公子方才所方之‘道’,发人深省,如何实行‘道’呢?”
姜述道:“小子才浅识薄,我认为实行此道,可以广泛施教为上。其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郑玄一生致力教育,这话直接说到点子上,点头道:“善。”
姜述接着说道:“其二是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注意幼儿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
郑玄点点头,并未开言,抬抬手示意接着讲,姜述道:“其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其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其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其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到这里,郑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谓当世教育大家,听这少年谈论施教,原本只以为能谈点皮毛,不料每语皆中要点,见姜述略微停顿一下,问道:“姜家公子因何知晓为师之道?”
姜述答道:“我在族学读书,常思如何读书,如何记得快,理解得快,逐渐总结经验,又经常思考,所以想出这些办法,实施族学,甚有效果。后来又见老师授书,就琢磨若是我为人师,应该如何施教,然后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认可。这些是我平常观察所得,只是用于族学,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不由汗流浃背,心道我一行致力教育,教人无数,还没总结出这些经验,这位少年只在族学读书,为了族中子弟教育,不仅想出《三字经》的点子,还在总结学习办法和教学办法,自己这一生干得是什么?郑玄问道:“不知公子为族学老师想出什么教学办法?”
姜述大学论文就有一篇研究张载学说,方才取了他的横渠四句,当下连他的教学办法也拿了出来,道:“我与族学老师沟通之后,首先用得是‘叩其两端’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然后又用‘扣钟法’,‘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就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又用‘时雨法’。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日我又想出‘不待讲论法’。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郑玄抚掌而立,大呼妙哉。孔融开口也开口叫好,道:“方才姜家公子所言,似有意犹未尽之处,可是方才所言施教之事未曾说完?
姜述道:“只是我总结的学习方法,既然大人说起,我也是敢藏私。方才所言已有六条,其七是虚心求知,择善而从。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是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姜家公子所言施教已经受教,然后再如何实施道呢?”郑玄问道。
姜述猛省方才所语已经过了,道:“小子眼下只来得及想出施教,德化民众,至于后续如何,还未来得及思考。”
郑玄问完话以后,与孔融相视苦笑,这已是千古奇闻,一个九岁少年思“道”,并且悟出许多,将史书翻一翻,可曾有之?若真指望他悟出如何实施道,岂非孔夫子转世?
姜述讲完以后,房内十分安静,包括郑玄和孔融皆昏昏噩噩,尚在回味姜述带来的强烈震憾。过一阵子,郑玄方才清醒过来,向孙乾道:“可曾全部记下?”
孙乾恭声答道,“记得很草,回去尚须整理一遍。”
孔融谓郑玄道:“整理后能否送本官一份?”
郑玄苦笑道:“这有何不可?想我等整日研究经义,尚不如一个少年想得深远。我一生致力教育,还不如姜家公子总结得多,唉,天下能为此子之师者,恐怕难寻。”
郑玄上午与姜述相谈甚欢,起了收徒之念,怎奈饭后一番对话,自觉不能胜任其师,这才说出这番话来。
孔融、郑玄等人听到这里,感觉再谈论下去索然无味,两人对视一眼,孔融先道:“打扰时间已长,本官明日起程返回北海,先行告辞。有一个要求,不知公子能否答应?”
姜述忙道:“太守大人但说无妨。”
孔融道:“能否将房中所书字幅,让本官带上十余幅回去?”
姜述不假思索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太守大人但请挑选,小子整理奉上。”
孔融起身选了几幅,选到书写《三字经》字幅之时,郑玄起身道:“孔北海其余可选,那几幅字暂不要动。”
孔融奇道:“这是为何?”
郑玄上前几步,对孔融说道:“大人从头读上一遍,可能体味出其中玄妙?”
孔融见郑玄言语郑重,不似说笑,从头阅读一遍,笑道:“莫非是先生所著启蒙之书?”
郑玄摇头道:“启蒙之书不假,但非老朽所作,而是姜家公子所思。”
孔融转向姜述,道:“公子大才,若成书后必赠本官一套。”
姜述道:“此书尚是初稿,稿成后还须编写讲义,到时一并送给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