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第384章 今非昔比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纪清露听懂了秦琬的意思,哪怕心中早有准备,也有些恍惚。仔细回想,却发现自己嫡系的兄弟虽多,却无一人与自己亲厚。
商户人家的女儿远没有官宦人家的金贵,后者有许多读书人争相求娶,以期仕途,前者的处境……看看南宫家的女儿就知道了。到了平民之家,女儿更不值钱,一旦家中入不敷出,准是卖了女儿。甚至有好些贫穷人家,生了女儿直接溺死,省得她们花费家中钱财。
嫡亲的兄妹,尚要战战兢兢地讨好对方,方能换来所谓的“撑腰做主”,这叫什么亲厚?
纪清露想了许久,语气都有些飘:“我三叔父早逝,仅留下了一个儿子,四堂兄对我一向不错……”
未曾说完,已是泣不成声。
她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全家人的性命会掌握在她的手上。更没有想到,在全家只能保一条血脉的时候,她竟没有选择保自己的侄儿,而是选择了堂兄的儿子。
可那又怎样呢?
思及过往,纪清露的心中竟有隐隐的快意。
她虽是新安纪家的嫡长女,地位仍是很低的,男人们一向是“女人莫要管事,安分守己,遵守三从四德即可”的心态,哪怕对生母都是看似恭敬,实则是掌握了话语权的高高在上,她从小到大,非但要礼让兄长,连年幼的弟弟也可以不将她这个姐姐放在眼里。四堂兄之所以对她好,也有大半是三叔父早逝,他却没有成年,需要依附大房生活,寡母也需大房照料,才来讨好她这个堂妹,不管去哪都给她带点好吃的、好玩的。
这份心未必是纯粹的,到底给了她一丝温暖。比起明知道王府是火坑,还要将她送出去的骨肉至亲……她也说不出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了。
所以,就这样吧!
秦琬看了陈玄一眼,陈玄示意自己记下了,便命人将纪清露给送回去。当然,这段时间还是要派人看着她的,以免出什么问题。
不仅是外部的,更重要的是,怕纪清露想不开,走极端——忍辱负重十余年,才发现自己是个傻瓜,这等处境,可不是谁都能扛过来的。
回紫宸殿的路上,秦琬对陈玄说:“子深啊,看着纪清露,我便想起了梁周。”
她口中的“梁周”并非本朝人,而是前朝的一员少年将军,出身世家,前途远大。却因自家卷入党争,与匈奴对战时失了支援,心灰意冷之下,索性带了部队投了匈奴,不仅做了匈奴单于的女婿,最后还官拜右贤王。
彼时,燕朝皇族徐氏不过第三代,对朝廷还是有些控制力的,皇帝闻讯大怒,斩了梁周满门。梁周本有个指腹为婚的未婚妻刘氏,两家是通家之好,刘家听见梁周降了匈奴,便让刘氏“自缢而死”,以示自家清白。虽也有几十年的官路不顺畅,好歹保住了阖家性命。
秦琬骤然提起梁周,寓意显然是很多的,大夏看似平稳,但内忧外患……世家一向无耻,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引胡人入关?
陈玄明白秦琬的顾虑,为了缓和气氛,只能挑最轻的来说:“牺牲一女子,换取阖家平安,刘家上下,枉为丈夫。”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没有哪家是因为成了姻亲才交好的,而是因交好而成姻亲。哪怕是刘氏退亲,名声上不怎么好听,却也不会遭人鄙夷至此。结好是男人做的决定,定亲也是家主做的主,到了这时候,既要好名声,又要实际利益,就牺牲可怜的刘氏女,实在是无耻之极。
秦琬知他之心,笑了笑:“面对事实,不要逃避。”世家想造反,异族虎视眈眈,百姓受不了赋税,纷纷弃田而逃,宁愿做流民也不肯回乡耕种。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不会因为你不谈,它就不存在。
陈玄听了,有些尴尬,喏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秦琬当然明白,陈玄是怕她多心,承受不住流言蜚语——世家想要造反,第一个理由肯定是秦琬干政,牝鸡司晨,多好的理由,完全是秦琬自己送给他们的把柄。但若秦琬是男人,他们就不会造反了么?不会,顶多谨慎一点,寻找更稳妥的时机,暗地里多搞些小动作……该造反的时候还是会造,泼给她的脏水,没了这盆,还有那盆。所以啊,完全不用在乎,成王败寇,就这么简单。
他们回到紫宸殿的时候,圣人已经醒了过来,熬得双目全是血丝,哪怕小睡了片刻也没缓解多少的太子殿下坐在一旁。
见秦琬来了,秦恪有些惊奇:“裹儿,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早?”
“实有要事。”秦琬行礼过后,将纪家十余年来隐瞒石炭矿脉不报的事情禀报给这两位。
秦恪听了,怒不可遏,圣人冷哼一声,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好一个弘农杨氏!”
弘农虽有许多世家,有能力吃下这么多石炭的,一只手就数的过来,首当其冲就是弘农杨氏,而他们家也是最有理由造反的——太宗皇帝选太子妃都选得是他们家的女儿,可见他们家名气大,牛人多,实力也很强。哪怕废太子造反,弘农杨氏也卷了进去,险些族灭,可他们不是出了个大义公主去和亲么?我们家都牺牲这么大了,皇帝居然不再用我们,把我们一压制就是几十年,当真可恨!就连,就连大义公主回来了,想要过继个儿子,皇帝都不让她过继我们家的人,反倒让大义公主给广陵公主养儿子,甚至还有苏家的庶子,凭什么?
这样的人,圣人和秦琬当然是看不起的,尤其在秦琬看来,弘农杨氏和新安纪家都是一丘之貉,男人贪婪又短视不说,遇到事情还喜欢往女人身上推,竟敢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脸面造反?
看不起归看不起,弘农杨氏的实力毋庸置疑,尤其他们私自开采了十几年的石炭,指不定手头上还藏了铁矿,也不知打造了多少甲胄,不可小觑。故秦琬正色道:“我虽是无心之举,恐也打草惊蛇了,就不知纪家有无将此事禀报给恩主。若他们畏惧责罚,瞒下此事,那就再好不过,却也需考虑杨氏已知情的可能。”
她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平顺,秦恪连连点头,圣人却看了秦琬一眼,不知这个孙女哪来这么重的杀性。
弘农杨氏不是想造反么?我就让你们“知情”,让你们狗急跳墙,让你们造反!
秦琬正愁括户没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恐激起天下世家、士绅的反叛之心,如今的局势,若是运作得好了,岂非天赐良机?
“裹儿,你过来!”圣人轻轻唤了一声,秦琬老老实实走过去,只见圣人勉力抬起臂膀,握着秦琬的手臂,郑重道,“你的想法不错,独独有些剑走偏锋,需知这世间之事,能走阳谋,还是阳谋的好。兵出奇招,固然令人振奋,听上去也光鲜,却始终不如稳扎稳打来得重要。”剑走偏锋,输一次就可能满盘皆输;稳扎稳打,哪怕败了,也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对帝国的掌权者来说,少于阳谋,多于阴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圣人看来,秦琬这招有点不道德——杨氏私吞矿产,确有不臣之心,但未必会反。有些人就是这样,哪怕万事俱全,也是有贼心没贼胆。弘农杨氏连太宗皇帝的雷霆之怒没胆子,没办法承担,推大义公主去和亲才逃过一劫,岂是什么厉害角色?但秦琬的做法也未必有错,杨氏吃得下这么多石炭,很大可能是手头上还有不为人知的铁矿,让这样大的一个世家持续不断开矿,铸兵器,并非大夏之福。
世家……也确实蹦跶得有些欢了,罢了,有些路,注定是要用鲜血铺就的,就随她去吧!
秦琬听圣人这么说,低头应了,却也很无奈。
括户之事,毫无疑问,谁做谁得罪人。就如历朝历代的变法,哪怕法已经变了,国家改革了,走上正轨,也要推一个人出来顶缸,好承担那些利益受损的人的怒火,商鞅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是帝王常态,无论君王还是臣子都有数,但还是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利益,前赴后继,宁愿以一腔热血换来天下太平。
秦琬骨子里还是有些天真赤诚的,她厌恶兔死狗烹,也不愿自己成那样的人。但如今的情况是,流民大部分都被世家和乡绅接纳,勋贵当然也占了不少便宜,这些人家的子弟却又占据了朝堂九成五的官职,括户触动得非是一家一户的利益,而是几乎所有朝廷命官的利益。
在这等情形下,无论谁跳出来说要括户,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好一点的辞官走人,惨一点的全家性命都留不住。
秦琬一直认为,如果自己对人才是用完就丢,大家也不是傻子,将来朝堂上就只存明哲保身的人,没有慷慨忠义之士了。她不想做得那么绝,所以要借别的名义来起个括户的头,弘农杨氏若能造反,反而是天赐良机。
纪清露听懂了秦琬的意思,哪怕心中早有准备,也有些恍惚。仔细回想,却发现自己嫡系的兄弟虽多,却无一人与自己亲厚。
商户人家的女儿远没有官宦人家的金贵,后者有许多读书人争相求娶,以期仕途,前者的处境……看看南宫家的女儿就知道了。到了平民之家,女儿更不值钱,一旦家中入不敷出,准是卖了女儿。甚至有好些贫穷人家,生了女儿直接溺死,省得她们花费家中钱财。
嫡亲的兄妹,尚要战战兢兢地讨好对方,方能换来所谓的“撑腰做主”,这叫什么亲厚?
纪清露想了许久,语气都有些飘:“我三叔父早逝,仅留下了一个儿子,四堂兄对我一向不错……”
未曾说完,已是泣不成声。
她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全家人的性命会掌握在她的手上。更没有想到,在全家只能保一条血脉的时候,她竟没有选择保自己的侄儿,而是选择了堂兄的儿子。
可那又怎样呢?
思及过往,纪清露的心中竟有隐隐的快意。
她虽是新安纪家的嫡长女,地位仍是很低的,男人们一向是“女人莫要管事,安分守己,遵守三从四德即可”的心态,哪怕对生母都是看似恭敬,实则是掌握了话语权的高高在上,她从小到大,非但要礼让兄长,连年幼的弟弟也可以不将她这个姐姐放在眼里。四堂兄之所以对她好,也有大半是三叔父早逝,他却没有成年,需要依附大房生活,寡母也需大房照料,才来讨好她这个堂妹,不管去哪都给她带点好吃的、好玩的。
这份心未必是纯粹的,到底给了她一丝温暖。比起明知道王府是火坑,还要将她送出去的骨肉至亲……她也说不出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了。
所以,就这样吧!
秦琬看了陈玄一眼,陈玄示意自己记下了,便命人将纪清露给送回去。当然,这段时间还是要派人看着她的,以免出什么问题。
不仅是外部的,更重要的是,怕纪清露想不开,走极端——忍辱负重十余年,才发现自己是个傻瓜,这等处境,可不是谁都能扛过来的。
回紫宸殿的路上,秦琬对陈玄说:“子深啊,看着纪清露,我便想起了梁周。”
她口中的“梁周”并非本朝人,而是前朝的一员少年将军,出身世家,前途远大。却因自家卷入党争,与匈奴对战时失了支援,心灰意冷之下,索性带了部队投了匈奴,不仅做了匈奴单于的女婿,最后还官拜右贤王。
彼时,燕朝皇族徐氏不过第三代,对朝廷还是有些控制力的,皇帝闻讯大怒,斩了梁周满门。梁周本有个指腹为婚的未婚妻刘氏,两家是通家之好,刘家听见梁周降了匈奴,便让刘氏“自缢而死”,以示自家清白。虽也有几十年的官路不顺畅,好歹保住了阖家性命。
秦琬骤然提起梁周,寓意显然是很多的,大夏看似平稳,但内忧外患……世家一向无耻,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引胡人入关?
陈玄明白秦琬的顾虑,为了缓和气氛,只能挑最轻的来说:“牺牲一女子,换取阖家平安,刘家上下,枉为丈夫。”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没有哪家是因为成了姻亲才交好的,而是因交好而成姻亲。哪怕是刘氏退亲,名声上不怎么好听,却也不会遭人鄙夷至此。结好是男人做的决定,定亲也是家主做的主,到了这时候,既要好名声,又要实际利益,就牺牲可怜的刘氏女,实在是无耻之极。
秦琬知他之心,笑了笑:“面对事实,不要逃避。”世家想造反,异族虎视眈眈,百姓受不了赋税,纷纷弃田而逃,宁愿做流民也不肯回乡耕种。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不会因为你不谈,它就不存在。
陈玄听了,有些尴尬,喏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秦琬当然明白,陈玄是怕她多心,承受不住流言蜚语——世家想要造反,第一个理由肯定是秦琬干政,牝鸡司晨,多好的理由,完全是秦琬自己送给他们的把柄。但若秦琬是男人,他们就不会造反了么?不会,顶多谨慎一点,寻找更稳妥的时机,暗地里多搞些小动作……该造反的时候还是会造,泼给她的脏水,没了这盆,还有那盆。所以啊,完全不用在乎,成王败寇,就这么简单。
他们回到紫宸殿的时候,圣人已经醒了过来,熬得双目全是血丝,哪怕小睡了片刻也没缓解多少的太子殿下坐在一旁。
见秦琬来了,秦恪有些惊奇:“裹儿,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早?”
“实有要事。”秦琬行礼过后,将纪家十余年来隐瞒石炭矿脉不报的事情禀报给这两位。
秦恪听了,怒不可遏,圣人冷哼一声,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好一个弘农杨氏!”
弘农虽有许多世家,有能力吃下这么多石炭的,一只手就数的过来,首当其冲就是弘农杨氏,而他们家也是最有理由造反的——太宗皇帝选太子妃都选得是他们家的女儿,可见他们家名气大,牛人多,实力也很强。哪怕废太子造反,弘农杨氏也卷了进去,险些族灭,可他们不是出了个大义公主去和亲么?我们家都牺牲这么大了,皇帝居然不再用我们,把我们一压制就是几十年,当真可恨!就连,就连大义公主回来了,想要过继个儿子,皇帝都不让她过继我们家的人,反倒让大义公主给广陵公主养儿子,甚至还有苏家的庶子,凭什么?
这样的人,圣人和秦琬当然是看不起的,尤其在秦琬看来,弘农杨氏和新安纪家都是一丘之貉,男人贪婪又短视不说,遇到事情还喜欢往女人身上推,竟敢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脸面造反?
看不起归看不起,弘农杨氏的实力毋庸置疑,尤其他们私自开采了十几年的石炭,指不定手头上还藏了铁矿,也不知打造了多少甲胄,不可小觑。故秦琬正色道:“我虽是无心之举,恐也打草惊蛇了,就不知纪家有无将此事禀报给恩主。若他们畏惧责罚,瞒下此事,那就再好不过,却也需考虑杨氏已知情的可能。”
她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平顺,秦恪连连点头,圣人却看了秦琬一眼,不知这个孙女哪来这么重的杀性。
弘农杨氏不是想造反么?我就让你们“知情”,让你们狗急跳墙,让你们造反!
秦琬正愁括户没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恐激起天下世家、士绅的反叛之心,如今的局势,若是运作得好了,岂非天赐良机?
“裹儿,你过来!”圣人轻轻唤了一声,秦琬老老实实走过去,只见圣人勉力抬起臂膀,握着秦琬的手臂,郑重道,“你的想法不错,独独有些剑走偏锋,需知这世间之事,能走阳谋,还是阳谋的好。兵出奇招,固然令人振奋,听上去也光鲜,却始终不如稳扎稳打来得重要。”剑走偏锋,输一次就可能满盘皆输;稳扎稳打,哪怕败了,也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对帝国的掌权者来说,少于阳谋,多于阴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圣人看来,秦琬这招有点不道德——杨氏私吞矿产,确有不臣之心,但未必会反。有些人就是这样,哪怕万事俱全,也是有贼心没贼胆。弘农杨氏连太宗皇帝的雷霆之怒没胆子,没办法承担,推大义公主去和亲才逃过一劫,岂是什么厉害角色?但秦琬的做法也未必有错,杨氏吃得下这么多石炭,很大可能是手头上还有不为人知的铁矿,让这样大的一个世家持续不断开矿,铸兵器,并非大夏之福。
世家……也确实蹦跶得有些欢了,罢了,有些路,注定是要用鲜血铺就的,就随她去吧!
秦琬听圣人这么说,低头应了,却也很无奈。
括户之事,毫无疑问,谁做谁得罪人。就如历朝历代的变法,哪怕法已经变了,国家改革了,走上正轨,也要推一个人出来顶缸,好承担那些利益受损的人的怒火,商鞅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是帝王常态,无论君王还是臣子都有数,但还是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利益,前赴后继,宁愿以一腔热血换来天下太平。
秦琬骨子里还是有些天真赤诚的,她厌恶兔死狗烹,也不愿自己成那样的人。但如今的情况是,流民大部分都被世家和乡绅接纳,勋贵当然也占了不少便宜,这些人家的子弟却又占据了朝堂九成五的官职,括户触动得非是一家一户的利益,而是几乎所有朝廷命官的利益。
在这等情形下,无论谁跳出来说要括户,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好一点的辞官走人,惨一点的全家性命都留不住。
秦琬一直认为,如果自己对人才是用完就丢,大家也不是傻子,将来朝堂上就只存明哲保身的人,没有慷慨忠义之士了。她不想做得那么绝,所以要借别的名义来起个括户的头,弘农杨氏若能造反,反而是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