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变革之始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宁盛外有大儒名声,又是书院一山之长,即便崔氏这种世家大族颇有些轻慢的意思,对于世人来说,却绝对已然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身为山长,他亦在书院之中讲学,而且因他本身状元出身,对科举应试颇有几分独到理解,又因请的夫子大多乃是他的好友,颇有几分才学,才使得万里书院名声渐盛。
但在宁博容面前,他只是一个宠爱幼女的父亲罢了。
“阿爹!”
尽管宁盛时常在前山用晡食,依照旧唐留下的习惯,现在人大多还是一天吃两顿饭的,这对于习惯三顿的宁博容而言无疑比较痛苦,于是在晚上她还会再加一顿,时间久了,连崔氏也会随她少用一些,幸得她平素就吃得少,才未因为这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胖。
但宁盛还是遵循的旧例,只偶尔吃次夜宵还是无妨的。
“我家妙妙真是心灵手巧!”哪怕知道这些并不是宁博容做的,毕竟她还未满七岁,但是身为父亲,他毫不吝啬对小女儿的称赞,更何况,他是真的有些惊叹的。
这样的四素凉菜,他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既雅致又清爽。
而只尝了一口,他就立刻喜欢上了这种滋味,在炎热的夏夜,就要吃些这个并一壶清酒,方是一种无上享受,他已经在琢磨着叫上几个好友一块儿赏月了。
反正,他们也就住在前山书院里而已。
尤其是这叫盐水毛豆的,佐酒格外好。
“阿爹,书院可是要招收新学子了?”
“嗯,待科举过后吧。”
大梁朝的科举是在每年的八月,实则以前乃是在初冬时节,因科举的考试地极其阴冷,有一年京城大雪,硬是活生生冻死了几个学子,这才挪到了八月。
这年头的八月是阴历,相当于现代的九月,正是初秋,刚好天气不那么热,也不会有多少凉意,自是比当初好上许多。
宁博容爬上椅子陪着自家老爹坐,“阿爹,咱们万里书院听闻所收贫寒学子比较多?”
这话,还是听宁家那群金枝欲孽的小姑娘说的。
宁盛点点头,“不错,国子监是不收贫寒子弟的,余者麓山亦是难入,天下四大书院之中,唯有我们万里书院花费最低,时常有贫寒学子为了节省,千里迢迢来我万里书院读书。”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宁盛是圣父,这就和个人性格有关了,宁盛他从来就对钱没什么概念,为人疏朗不说,对金钱权势都没什么执念,否则也不会年纪不大就致仕了。全部的经济大权都掌握在崔氏手里,反正他从没感到缺钱过,所以,万里书院有这般收入他觉得已经很好。
便是一些小教书先生,也是要收束的,万里书院在这翠华山上,崔氏的嫁妆丰厚,又擅经营,昔日陪嫁来的外管家崔章端的的是经商的一把好手,这些个年里,早已经将崔氏的嫁妆和宁盛原本微薄的家资翻了数倍不止,仅仅是这书院的收入,宁盛一家皆不好奢侈,以现在的收费,就宁盛看来早已绰绰有余。
如今万里书院中的夫子大多是宁盛至交好友,于金钱方面便也并不如何看重,文人也是要吃饭的,也有风流成性惯于享受的文人,但显然在万里书院这是没有的。
而且,哪怕万里书院是最便宜的,以宁博容看,其实也不便宜……
这年头,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昂贵的投资。
“阿爹,那我们家的书院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宁盛一怔,“有什么不一样?”
宁博容眨着眼睛,“是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宁盛放下筷子,却是若有所思起来。
他原就不是思想拘泥之人,宁博容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其他不管是国子监还是麓山书院,甚至是他们这并称的四大书院,在方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宁博容早就打听过,大梁的书院并不似是明朝那样到处是书院林立,言语自由,甚至有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句子,这年代的书院,还相当初级,学子们除了读书也就是读书了。
例如万里书院,夫子加上宁盛这个山长,一共才六个人,其中宁盛是当世大儒,另有他的至交好友卢成山、张敏之,皆是声名在外之人,颇有才名,卢成山少年成才,中年官场得意,如今六十有六,喜欢这翠华山的气候风景,算是半养老半教书,张敏之与他相反,明明才学过人,可惜时运不济,沉沉浮浮三十余年,却依旧清贫失意,只得来教书,剩下的三名夫子皆是曾科举及第的士子,在地方上同样有些名气。
但是吧,就宁博容了解,这考试内容和老师人数完全不成比例啊!这又不是明朝时候考试只考八股文!
这时候的科举和后世熟知的科举并不同,如果都要学的话,科目之多简直比现代的学生还苦逼。
此时科举沿袭唐时旧历,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没错,五、十、多、种!
不过,这时候的科举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多,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可不是单单做一份卷子就结束的。
进士科在唐时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只是以诗取士比较为人诟病,大梁已是弱化了诗赋这项,大多是考政论。这个比明经更难,是以唐时有句话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那都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仍然可以说年轻。
到了大梁,基本上科举还是以明经为主,例如宁盛,便是明经科及第,如今宁博裕去京城考试,考的也是这个。
事实上几大书院教授的,基本上也是明经科,本身老师也没几个,要开那么多科目是根本不现实的。
“阿爹,听闻你们讲学,一课便要一个时辰?”
宁盛点点头,“不错。”
“那讲学时可累?”
宁盛摸了摸宁博容的脑袋,“却也没什么,自有毡席可坐。”
“可是平日阿爹给我讲学,最多不过三刻,我便听不进去啦!”
宁盛失笑,“那是你心性不够稳重。”
“那阿爹小时候呢?难道能够精神集中一个时辰吗?”
宁盛这才顿住。
倒还真没有。
宁博容笑了笑,这个,她倒还真的知道得很清楚,任何人精神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哪怕是再刻苦想要学习的学生都是一样,一个人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为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所以现代的孩子一堂课的时间被定为四十五分钟,这还是很科学的,人进入精神集中需要一点时间,而差不过课堂开始十分钟之后,学生才会进入精神集中的时候。
“阿爹,待到秋日新学子来,不若我们试一试改变一下……”
宁盛在这种方面可不会随意听宁博容的乱指派,沉下脸道:“胡闹!这每一个学子皆是为了前程而来,我们怎可随意处置!”
“不若这样吧阿爹,云州城中尚有许多读不起我们书院的贫寒学子,听闻卢夫子讲学时,他们愿在院门外只为听一刻――阿爹,阿娘一直想做些善事,咱们书院不是尚有几间屋子空着?不若放出消息去,只说万里书院可免费供他们读书,只是为预备科,同正当学子不尽相同,虽也有夫子授课,却要遵循书院的规矩,帮书院做些杂事……”
这年头的读书人,还没像后世那样清高,不少出身贫寒人家的学子边读书边“打工”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个建议宁盛并没有一口回绝。
“阿容,你想做什么呢?”
对于这个女儿,宁盛固然宠爱,且她读书又通透,性格早慧稳重,是以,这时有此惊人之语,他倒也没有太引以为异。
“阿爹,我在崔家,听那崔琮和李睿修对我万里书院颇有轻慢之言。”
宁盛先是哑然,然后笑了起来,“那又如何?我们是比不上国子监,亦不如麓山书院。”
“可是阿爹,我想让万里书院变成最好的书院!”
面对一本正经的小丫头,宁盛不知道作出什么表情才好,要再过两个月,面前的小丫头才满七岁,可是,见她这副模样,却是颇有雄心壮志,心气之高简直令他有些――不大好的联想。
总觉得,阿容和宁博闻那个不孝子,有那么点儿相似的地方,皆是能出惊人之言的。
……不,才不会,阿容是他可爱的小女儿,宁博闻那臭小子才比不上她的一根头发丝!
“阿爹,我自己读书有些体会,要怎样才能背书背的牢,要怎样才可理解理得透,读书亦是有方法的,我知道我学的还不够,那不是还有阿爹看着吗?”她少见得撒娇道,然后又笑道:“我不想随意处置别人的前程,但我想试一试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这年头读不起书的贫家子其实还挺多的,有一些本身资质不赖,就是万里书院也常有那些清晨要去采药种田谋生计,稍有闲时跑来围墙外面听课的学子,宁博容曾见过一个少年一旁放着挑好的羊草,一边聚精会神地侧耳仔细听墙内所讲,用劣笔糙纸记下,手指都皴裂了却也顾不得。
看着都有点儿心酸的感觉。
面对只到自己腰间的小女儿此时的豪言壮语,宁盛微微一笑,“好吧,却也不能太过,限定二十个吧,恰好我有位故人之子前来投靠,我正愁安排他教授何科为好,不若先让他给这些孩子上上课,以他的豁达,想必是不介意的。”
宁博容:“……”
总觉得,这位故人应当得罪宁盛得罪得挺狠的,明显宁盛的口吻就是“丢他来陪你胡闹”的意思啊!
宁博容却并不介意,她从没指望宁盛会一下子接受她的建议。
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于是她一下子抱住宁盛,“阿爹真好!”
哪怕他初时认为自己是在胡闹,那也是无妨的。
她总要给他看――有些事,不是胡闹,而是真正的变革。
宁盛外有大儒名声,又是书院一山之长,即便崔氏这种世家大族颇有些轻慢的意思,对于世人来说,却绝对已然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身为山长,他亦在书院之中讲学,而且因他本身状元出身,对科举应试颇有几分独到理解,又因请的夫子大多乃是他的好友,颇有几分才学,才使得万里书院名声渐盛。
但在宁博容面前,他只是一个宠爱幼女的父亲罢了。
“阿爹!”
尽管宁盛时常在前山用晡食,依照旧唐留下的习惯,现在人大多还是一天吃两顿饭的,这对于习惯三顿的宁博容而言无疑比较痛苦,于是在晚上她还会再加一顿,时间久了,连崔氏也会随她少用一些,幸得她平素就吃得少,才未因为这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胖。
但宁盛还是遵循的旧例,只偶尔吃次夜宵还是无妨的。
“我家妙妙真是心灵手巧!”哪怕知道这些并不是宁博容做的,毕竟她还未满七岁,但是身为父亲,他毫不吝啬对小女儿的称赞,更何况,他是真的有些惊叹的。
这样的四素凉菜,他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既雅致又清爽。
而只尝了一口,他就立刻喜欢上了这种滋味,在炎热的夏夜,就要吃些这个并一壶清酒,方是一种无上享受,他已经在琢磨着叫上几个好友一块儿赏月了。
反正,他们也就住在前山书院里而已。
尤其是这叫盐水毛豆的,佐酒格外好。
“阿爹,书院可是要招收新学子了?”
“嗯,待科举过后吧。”
大梁朝的科举是在每年的八月,实则以前乃是在初冬时节,因科举的考试地极其阴冷,有一年京城大雪,硬是活生生冻死了几个学子,这才挪到了八月。
这年头的八月是阴历,相当于现代的九月,正是初秋,刚好天气不那么热,也不会有多少凉意,自是比当初好上许多。
宁博容爬上椅子陪着自家老爹坐,“阿爹,咱们万里书院听闻所收贫寒学子比较多?”
这话,还是听宁家那群金枝欲孽的小姑娘说的。
宁盛点点头,“不错,国子监是不收贫寒子弟的,余者麓山亦是难入,天下四大书院之中,唯有我们万里书院花费最低,时常有贫寒学子为了节省,千里迢迢来我万里书院读书。”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宁盛是圣父,这就和个人性格有关了,宁盛他从来就对钱没什么概念,为人疏朗不说,对金钱权势都没什么执念,否则也不会年纪不大就致仕了。全部的经济大权都掌握在崔氏手里,反正他从没感到缺钱过,所以,万里书院有这般收入他觉得已经很好。
便是一些小教书先生,也是要收束的,万里书院在这翠华山上,崔氏的嫁妆丰厚,又擅经营,昔日陪嫁来的外管家崔章端的的是经商的一把好手,这些个年里,早已经将崔氏的嫁妆和宁盛原本微薄的家资翻了数倍不止,仅仅是这书院的收入,宁盛一家皆不好奢侈,以现在的收费,就宁盛看来早已绰绰有余。
如今万里书院中的夫子大多是宁盛至交好友,于金钱方面便也并不如何看重,文人也是要吃饭的,也有风流成性惯于享受的文人,但显然在万里书院这是没有的。
而且,哪怕万里书院是最便宜的,以宁博容看,其实也不便宜……
这年头,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昂贵的投资。
“阿爹,那我们家的书院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宁盛一怔,“有什么不一样?”
宁博容眨着眼睛,“是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宁盛放下筷子,却是若有所思起来。
他原就不是思想拘泥之人,宁博容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其他不管是国子监还是麓山书院,甚至是他们这并称的四大书院,在方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宁博容早就打听过,大梁的书院并不似是明朝那样到处是书院林立,言语自由,甚至有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句子,这年代的书院,还相当初级,学子们除了读书也就是读书了。
例如万里书院,夫子加上宁盛这个山长,一共才六个人,其中宁盛是当世大儒,另有他的至交好友卢成山、张敏之,皆是声名在外之人,颇有才名,卢成山少年成才,中年官场得意,如今六十有六,喜欢这翠华山的气候风景,算是半养老半教书,张敏之与他相反,明明才学过人,可惜时运不济,沉沉浮浮三十余年,却依旧清贫失意,只得来教书,剩下的三名夫子皆是曾科举及第的士子,在地方上同样有些名气。
但是吧,就宁博容了解,这考试内容和老师人数完全不成比例啊!这又不是明朝时候考试只考八股文!
这时候的科举和后世熟知的科举并不同,如果都要学的话,科目之多简直比现代的学生还苦逼。
此时科举沿袭唐时旧历,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没错,五、十、多、种!
不过,这时候的科举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多,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可不是单单做一份卷子就结束的。
进士科在唐时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只是以诗取士比较为人诟病,大梁已是弱化了诗赋这项,大多是考政论。这个比明经更难,是以唐时有句话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那都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仍然可以说年轻。
到了大梁,基本上科举还是以明经为主,例如宁盛,便是明经科及第,如今宁博裕去京城考试,考的也是这个。
事实上几大书院教授的,基本上也是明经科,本身老师也没几个,要开那么多科目是根本不现实的。
“阿爹,听闻你们讲学,一课便要一个时辰?”
宁盛点点头,“不错。”
“那讲学时可累?”
宁盛摸了摸宁博容的脑袋,“却也没什么,自有毡席可坐。”
“可是平日阿爹给我讲学,最多不过三刻,我便听不进去啦!”
宁盛失笑,“那是你心性不够稳重。”
“那阿爹小时候呢?难道能够精神集中一个时辰吗?”
宁盛这才顿住。
倒还真没有。
宁博容笑了笑,这个,她倒还真的知道得很清楚,任何人精神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哪怕是再刻苦想要学习的学生都是一样,一个人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为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所以现代的孩子一堂课的时间被定为四十五分钟,这还是很科学的,人进入精神集中需要一点时间,而差不过课堂开始十分钟之后,学生才会进入精神集中的时候。
“阿爹,待到秋日新学子来,不若我们试一试改变一下……”
宁盛在这种方面可不会随意听宁博容的乱指派,沉下脸道:“胡闹!这每一个学子皆是为了前程而来,我们怎可随意处置!”
“不若这样吧阿爹,云州城中尚有许多读不起我们书院的贫寒学子,听闻卢夫子讲学时,他们愿在院门外只为听一刻――阿爹,阿娘一直想做些善事,咱们书院不是尚有几间屋子空着?不若放出消息去,只说万里书院可免费供他们读书,只是为预备科,同正当学子不尽相同,虽也有夫子授课,却要遵循书院的规矩,帮书院做些杂事……”
这年头的读书人,还没像后世那样清高,不少出身贫寒人家的学子边读书边“打工”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个建议宁盛并没有一口回绝。
“阿容,你想做什么呢?”
对于这个女儿,宁盛固然宠爱,且她读书又通透,性格早慧稳重,是以,这时有此惊人之语,他倒也没有太引以为异。
“阿爹,我在崔家,听那崔琮和李睿修对我万里书院颇有轻慢之言。”
宁盛先是哑然,然后笑了起来,“那又如何?我们是比不上国子监,亦不如麓山书院。”
“可是阿爹,我想让万里书院变成最好的书院!”
面对一本正经的小丫头,宁盛不知道作出什么表情才好,要再过两个月,面前的小丫头才满七岁,可是,见她这副模样,却是颇有雄心壮志,心气之高简直令他有些――不大好的联想。
总觉得,阿容和宁博闻那个不孝子,有那么点儿相似的地方,皆是能出惊人之言的。
……不,才不会,阿容是他可爱的小女儿,宁博闻那臭小子才比不上她的一根头发丝!
“阿爹,我自己读书有些体会,要怎样才能背书背的牢,要怎样才可理解理得透,读书亦是有方法的,我知道我学的还不够,那不是还有阿爹看着吗?”她少见得撒娇道,然后又笑道:“我不想随意处置别人的前程,但我想试一试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这年头读不起书的贫家子其实还挺多的,有一些本身资质不赖,就是万里书院也常有那些清晨要去采药种田谋生计,稍有闲时跑来围墙外面听课的学子,宁博容曾见过一个少年一旁放着挑好的羊草,一边聚精会神地侧耳仔细听墙内所讲,用劣笔糙纸记下,手指都皴裂了却也顾不得。
看着都有点儿心酸的感觉。
面对只到自己腰间的小女儿此时的豪言壮语,宁盛微微一笑,“好吧,却也不能太过,限定二十个吧,恰好我有位故人之子前来投靠,我正愁安排他教授何科为好,不若先让他给这些孩子上上课,以他的豁达,想必是不介意的。”
宁博容:“……”
总觉得,这位故人应当得罪宁盛得罪得挺狠的,明显宁盛的口吻就是“丢他来陪你胡闹”的意思啊!
宁博容却并不介意,她从没指望宁盛会一下子接受她的建议。
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于是她一下子抱住宁盛,“阿爹真好!”
哪怕他初时认为自己是在胡闹,那也是无妨的。
她总要给他看――有些事,不是胡闹,而是真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