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中计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河南战场败仗的消息频传,令摄政王多尔衮也坐不住了,伪帝朱由崧真有这么厉害?仅以几万之师,就能连败大清十几万八旗精锐?尼堪、博洛、鳌拜、遏必隆等大清军的亲王干将们相继阵亡,更令多尔衮不能容忍的是,吴三桂和祖大寿有判国嫌疑。
盛怒之余多尔衮把吴三桂、祖大寿及他们两家老小全都抓起来要砍脑袋,大汉奸范文程献计,两军阵前正在用人,祖大寿的部队是精锐的关宁铁骑,让吴三桂和祖大寿带领本部人马到前线杀敌立功,以验证真伪,如果这二人真有二心,再密令阿济格和多铎将其斩杀不迟,免得错杀了功臣良将。
多尔衮认为此计可行,正这时阿济格和多铎的奏折又到了,多尔衮打开朱由崧的求和文书一看,眼睛立马瞪圆了,“伪帝要与我大清划长江而治?”
前线四王的惊愕与不解,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一样有。
本来这些鞑子们的胃口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人口有限,地盘有限,关外的建州,塞外的草原,虽然辽阔,但与大明的疆土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太宗皇太极,再到这位险些就坐上帝王宝坐的摄政王多尔衮,虽然这几代鞑子们野心勃勃,统一建州建立后金,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建大清,后来又屡犯中原,现在又迁都北京,野心如决洪之堤越来越膨胀。
然而,他们也只是霸些土地,掠些牲畜粮食和汉人作奴隶,就连多尔衮从未想过真的有一天他们这些夷族能征服汉人,一统中原。
因为鞑子们人口太少了,入关后这些杂牌八旗凑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万人马,不像汉人家大业大,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即便是战乱不断,老百姓也是多如牛毛。
另外这片辽阔得无法想像的土地上,还有几股势力不可小觑,最有代表的性就是大顺王李自成,大西王张献忠,还有名存实亡的南明伪帝朱由崧。
其他的小股盗匪,有占山为王的,有霸据一方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可以忽略不计了,单就这三股势力来说,哪个都是大清的天敌,他们地盘广大,都有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一统中原,谈何容易?
尤其是他们不屑一顾的南明伪帝朱由崧屡败清军精锐,现在三路大军越过江淮,直接威胁到大清的帝都北京,这也是多尔衮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的原因,现在大清的主力几乎都在与南明作战,两路人马,近二十万八旗精锐,连亲王带不亲的王,前后共是八个大小王爷均被派到了一线战场征讨残明。
但这也不能看作是鞑子一统中原的战争,至少来说目前还算不上,顶多只能算是保护大清帝都、巩固入关成果之战。因为现在的八旗铁骑再也不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了,从潼关大战失败以来就不是了,可以说是屡吃败仗,或者说胜少败多,现在有三大王都裁在朱由崧手里了,阵亡的大将更多得更不必说了,几万清军精锐如果连汉奸军队也算上那就是几十万了,在朱由崧几万兵马的打击下短短几个月便烟消云散。
这些不能不令多尔衮惊呼和肚疼,不止是摄政王,现在的大清朝野震动,无疑将南明伪帝朱由崧视为头号敌人,多尔衮甚至想到要亲自出征了。
然而这时,朱由崧却主动求和,打算订城下之盟,条件当然是大明的军队退让千里,两国划长江而治。
这是大明几百年来从未有过之事,别说现在朱由崧一路胜战连连,清军节节败退,损兵折将大有招架不住之势,就是在大明最危险的时候,英宗被困土木堡,大明也未用割地退让换取一时的和平,这不能不令多尔衮惊愕。
仗打胜了却主动求和,退让千里江山,他弄不清是朱由崧脑子进水了,还是有什么阴谋,但是什么阴谋需要以此为代价作支撑呢?多尔衮反复看了数遍朱由崧的求和文书,也弄不明白。
还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的两道折子为多尔衮解了疑惑,原来是伪帝弹尽粮绝了,哈哈,伪帝竟然陷入了绝境,战线拉得过长,三线作战,补给跟不上,无有勤王之师,再打下去只有束手就擒,自取灭亡,这才叫乐此生悲,真是天助我大清!
多尔衮高兴了,既然如此,这能和约上签字吗?当然不能,尼堪和博洛两位亲王白死了,鳌拜、遏必隆等几万鞑子白白丧命了?还吴三桂,祖大寿之事未水落石出,擒住或阵斩朱由崧不比让他们退让千里对大清更有利吗?划长江而治虽然有很大的诱惑,长江北几百万平公里的锦秀江山,但大江南北相比就逊色一半了,多尔衮当然识数,会算这笔账。
因此多尔衮断然拒绝和谈,以顺治的名义召开御前大臣会议,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此事公诸于众,当时朝堂轰动,到处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多尔衮也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表情,好像南明已经覆灭,鞑子们已经统一了中原一样,从未有过如此之兴奋。
多尔衮和范文程商议之后很快以顺治的名义拟好了旨意,派出钦差大臣立即飞马到洛阳战场前线传旨,明确晓谕英亲王阿济和豫亲王多铎,拒绝和谈,困龙不易,莫要中了伪帝的奸计,赶紧开炮攻进明军大营,活擒或者阵斩伪帝朱由崧,并一股作气拿下江南。
等阿济格和多铎接到旨意时,又是几天之后的事了,这样从他们上疏奏请到京师回旨,前后已经超过十天了。
这些天清军按兵不动,明营当然更安静,双方不约罢战。对盼旨意如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心急的阿济格和多铎来说,时间太漫长了,但总算盼来了他们意料之中的旨意,他们觉得皇上太英明了,摄政王太英明了!
独有大汉奸孙之獬悻悻然,因为多尔衮这次没采纳他的计策,先在和约上签字,骗取明军退到江南,然后再对江南用兵,而是要直接对朱由崧用兵,拒绝和谈,将战争进行到底。
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兴致勃勃,令早就做好准备的八旗军先开炮,再攻营,大战开始,阵斩或活擒伪帝朱由崧在此一战!
岂知此举刚好中计。
PS:今天的第一更又出炉了,不知不知又六点了,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有点腰酸背疼退抽筋,别的不说了,请多多支持小草给点动力吧,收藏、全订、推荐、打赏,这些统统地要得,谢谢。
河南战场败仗的消息频传,令摄政王多尔衮也坐不住了,伪帝朱由崧真有这么厉害?仅以几万之师,就能连败大清十几万八旗精锐?尼堪、博洛、鳌拜、遏必隆等大清军的亲王干将们相继阵亡,更令多尔衮不能容忍的是,吴三桂和祖大寿有判国嫌疑。
盛怒之余多尔衮把吴三桂、祖大寿及他们两家老小全都抓起来要砍脑袋,大汉奸范文程献计,两军阵前正在用人,祖大寿的部队是精锐的关宁铁骑,让吴三桂和祖大寿带领本部人马到前线杀敌立功,以验证真伪,如果这二人真有二心,再密令阿济格和多铎将其斩杀不迟,免得错杀了功臣良将。
多尔衮认为此计可行,正这时阿济格和多铎的奏折又到了,多尔衮打开朱由崧的求和文书一看,眼睛立马瞪圆了,“伪帝要与我大清划长江而治?”
前线四王的惊愕与不解,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一样有。
本来这些鞑子们的胃口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人口有限,地盘有限,关外的建州,塞外的草原,虽然辽阔,但与大明的疆土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太宗皇太极,再到这位险些就坐上帝王宝坐的摄政王多尔衮,虽然这几代鞑子们野心勃勃,统一建州建立后金,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建大清,后来又屡犯中原,现在又迁都北京,野心如决洪之堤越来越膨胀。
然而,他们也只是霸些土地,掠些牲畜粮食和汉人作奴隶,就连多尔衮从未想过真的有一天他们这些夷族能征服汉人,一统中原。
因为鞑子们人口太少了,入关后这些杂牌八旗凑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万人马,不像汉人家大业大,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即便是战乱不断,老百姓也是多如牛毛。
另外这片辽阔得无法想像的土地上,还有几股势力不可小觑,最有代表的性就是大顺王李自成,大西王张献忠,还有名存实亡的南明伪帝朱由崧。
其他的小股盗匪,有占山为王的,有霸据一方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可以忽略不计了,单就这三股势力来说,哪个都是大清的天敌,他们地盘广大,都有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一统中原,谈何容易?
尤其是他们不屑一顾的南明伪帝朱由崧屡败清军精锐,现在三路大军越过江淮,直接威胁到大清的帝都北京,这也是多尔衮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的原因,现在大清的主力几乎都在与南明作战,两路人马,近二十万八旗精锐,连亲王带不亲的王,前后共是八个大小王爷均被派到了一线战场征讨残明。
但这也不能看作是鞑子一统中原的战争,至少来说目前还算不上,顶多只能算是保护大清帝都、巩固入关成果之战。因为现在的八旗铁骑再也不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了,从潼关大战失败以来就不是了,可以说是屡吃败仗,或者说胜少败多,现在有三大王都裁在朱由崧手里了,阵亡的大将更多得更不必说了,几万清军精锐如果连汉奸军队也算上那就是几十万了,在朱由崧几万兵马的打击下短短几个月便烟消云散。
这些不能不令多尔衮惊呼和肚疼,不止是摄政王,现在的大清朝野震动,无疑将南明伪帝朱由崧视为头号敌人,多尔衮甚至想到要亲自出征了。
然而这时,朱由崧却主动求和,打算订城下之盟,条件当然是大明的军队退让千里,两国划长江而治。
这是大明几百年来从未有过之事,别说现在朱由崧一路胜战连连,清军节节败退,损兵折将大有招架不住之势,就是在大明最危险的时候,英宗被困土木堡,大明也未用割地退让换取一时的和平,这不能不令多尔衮惊愕。
仗打胜了却主动求和,退让千里江山,他弄不清是朱由崧脑子进水了,还是有什么阴谋,但是什么阴谋需要以此为代价作支撑呢?多尔衮反复看了数遍朱由崧的求和文书,也弄不明白。
还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的两道折子为多尔衮解了疑惑,原来是伪帝弹尽粮绝了,哈哈,伪帝竟然陷入了绝境,战线拉得过长,三线作战,补给跟不上,无有勤王之师,再打下去只有束手就擒,自取灭亡,这才叫乐此生悲,真是天助我大清!
多尔衮高兴了,既然如此,这能和约上签字吗?当然不能,尼堪和博洛两位亲王白死了,鳌拜、遏必隆等几万鞑子白白丧命了?还吴三桂,祖大寿之事未水落石出,擒住或阵斩朱由崧不比让他们退让千里对大清更有利吗?划长江而治虽然有很大的诱惑,长江北几百万平公里的锦秀江山,但大江南北相比就逊色一半了,多尔衮当然识数,会算这笔账。
因此多尔衮断然拒绝和谈,以顺治的名义召开御前大臣会议,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此事公诸于众,当时朝堂轰动,到处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多尔衮也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表情,好像南明已经覆灭,鞑子们已经统一了中原一样,从未有过如此之兴奋。
多尔衮和范文程商议之后很快以顺治的名义拟好了旨意,派出钦差大臣立即飞马到洛阳战场前线传旨,明确晓谕英亲王阿济和豫亲王多铎,拒绝和谈,困龙不易,莫要中了伪帝的奸计,赶紧开炮攻进明军大营,活擒或者阵斩伪帝朱由崧,并一股作气拿下江南。
等阿济格和多铎接到旨意时,又是几天之后的事了,这样从他们上疏奏请到京师回旨,前后已经超过十天了。
这些天清军按兵不动,明营当然更安静,双方不约罢战。对盼旨意如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心急的阿济格和多铎来说,时间太漫长了,但总算盼来了他们意料之中的旨意,他们觉得皇上太英明了,摄政王太英明了!
独有大汉奸孙之獬悻悻然,因为多尔衮这次没采纳他的计策,先在和约上签字,骗取明军退到江南,然后再对江南用兵,而是要直接对朱由崧用兵,拒绝和谈,将战争进行到底。
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兴致勃勃,令早就做好准备的八旗军先开炮,再攻营,大战开始,阵斩或活擒伪帝朱由崧在此一战!
岂知此举刚好中计。
PS:今天的第一更又出炉了,不知不知又六点了,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有点腰酸背疼退抽筋,别的不说了,请多多支持小草给点动力吧,收藏、全订、推荐、打赏,这些统统地要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