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风清月明(3)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志远的第一把火,烧向了信访制度。
杨志远一直都在思考,按说经济上升,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政府的政治信任度应该相应上升才对。可是这些年来,经济不断增长,生活得以改善,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老百姓对政府的政治信任问题,各地群众上访事件频频爆发。稳定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生长点在增加,并且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比如就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和基层选举等问题,都很容易传导、延伸到社会稳定层面。
这些深层的问题,都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以前是市长,思考可以,进言也行,偶然市长还会有所指示,但许多的事情还得戴逸飞去通盘考虑,他杨志远不宜过多插手,只能在经济工作奉行让利于民的基本行为准则,现在戴逸飞走了,就得由他杨志远来。
杨志远往靠椅上一靠,看了一眼窗外的那排香樟一眼,发出第一道指令,不是召开常委会,而是让邵武平通知毛世轩同志过来一趟。
毛世轩为谁?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群工部部长和市信访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兼群工信访,可见市委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但光重视就行了,显然不够,还有必要改变现有的信访制度。上面重视,下面却阳奉阴违,不落实,重不重视都一样,信访还是会层出不穷。
毛世轩四十多岁,一接到邵武平的电话就赶忙跑了过来。
大家都不是初次打交道了,杨志远任市长,对群众来信都非常重视,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杨志远都会明确有关部门,限期给群众明确的答复,尽快依法按政策把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能解决的,也必须给群众一个信服的理由,政策依据又在哪。含含糊糊,拖拖拉拉,在杨志远这里肯定行不通。
杨志远就任会通市市长后,一直都懂张弛有度,即便是解决于小伟的问题,也是谈笑之间,让于小伟犯罪集团顷刻间灰飞烟灭,但杨志远还是拍过二次桌子,骂过二次娘:一次是去年的12月28日,杨志远对着市城建局副局长刘平之流怒目而视,严词以厉,一干贪官纷纷落马。
还有一次,是杨志远刚到会通上任不久,有一回晚餐时间路过环线公路,见路边有一临时搭建的建筑,屋顶,四周都搭满稻草,形如牛棚,杨志远下车一看,竟然不是牛棚,有人居住,二老一小,挤在草棚之中,正是严冬之时,寒风索索,老人窸窸窣窣,孩子鼻涕直流。杨志远惊愕万分,会通的经济本省全三,市郊怎么可能出现这种居无定所的情况。杨志远一问,草棚的出现竟然是与环线公路有关,环线工程,征收了老人家的几间破房,老人是外来户,儿子死了,媳妇疯了跑了,留下一个近十岁的小孙子,一贫如洗,拆迁的补偿根本就买不起房,不拆还不成,市重点工程,不同意也得同意,这样的人家本就无权无势,岂能与政府抗争,何况还有于小伟这种带黑社会性质的同伙成员的恐吓,两位老人的房子说扒也就扒了,房子没有了,买不起房,怎么办?只能捡些砖块,拾些稻草,于路边搭一个临时草棚,勉强安身。
杨志远问两位老人:“上信访局信访了?”
老头一脸沧桑,说:“去了,没用。”
杨志远说:“就让您老就这么住着,政府就没人管了?”
老头悲哀:“谁管啊,我们两个老东西倒没什么,快入土的人了,可孩子还小啊。”
杨志远铁青着脸,当即指示邵武平:让信访局局长副局长、城建局的局长副局长和拆迁办主任副主任立马到现场来。
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一听邵武平语气严肃,不知道杨志远是何事,赶忙赶了过来,一看杨志远一声不吭地站在草棚旁边,怒目而视,顿时诚惶诚恐。
杨志远质问信访局的局长、副局长:“老人家的情况你们都知道了?”
局长副局长都说:“知道。”
杨志远问:“怎么处理的?”
“让城建局、拆迁办协商解决。”
杨志远怒不可视:“这就是你们协商解决的结果,如此寒冬,让老人孩子几乎可以说是露宿街头,你们有没有父母?你们有没有孩子?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看看你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正喝着吧,可当你们花天酒地的时候,群众却是饥寒交迫,你们喝得拿是酒吗,我们你们喝得是血。不要跟我解释拆迁补偿有规定,预算就这么多,只能这么干,一条环线公路,超支那么多,这超支的部分都用在哪了?喝到肚子里去了?还是装到口袋里去了?退一万步说,补偿就这么多,不能超标,政府不是新建有廉租房么,廉租房呢?都谁在住?奔驰宝马?你们就这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群众为什么对政府失望?群众为什么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是因为你们,一群没有良心的东西。”
那是杨志远到会通以后第一次发怒,会通市的官员还没有领教过杨志远的厉害,不知道杨志远最恨的就是这种只知道鱼肉百姓,视百姓如草芥的官员。杨志远随即指示房管局,着手解决两老一小廉租房的问题。
那天到场的所有官员,都不用回去了,都在草棚里过夜,数星星,寒夜没有星星,那就喝喝西北方,喝酒喝多了,有必要醒醒酒,长长记性,体验民情,知晓疾苦。邵武平、邝文韬留下,在车里监督。局长主任们带来的车,杨志远带回,顺便安排老人住政府的招待所。
喝完西北方,这就完了?自然不可能。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第二天哈欠连天,鼻涕直流,哆哆嗦嗦地回到单位,打击接踵而至,先是信访局局长副局长被免职;市委常委会通过了腾澜对拆迁办副主任立案调查的提议,市拆迁办不久之后从主任到科员被一窝端;时隔一年,杨志远一拍桌子,市城建局副局长刘平瘫倒在地,这次不用住草棚,与拆迁办的主任副主任于监狱相会。
毛世轩就是那时候兼任信访局局长的,原来只是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只管市委那边的信访,从那时候起,市委市政府两边的信访都归其管。
杨志远批示事涉群众疾苦的群众来信,从不含糊其词。画个圈,打个勾,签上杨志远,目的不明确,相关的部门肯定会能拖就拖。杨志远的批示从来都是“转某某同志处理!”点名道姓。不仅如此,市长工作繁忙,每天的批示形形色色,一二封群众来信,批示了也就批示了,时间一久,哪里还会记起?为免相关部门钻空子,杨志远安排秘书一科的两位同志专门负责,但凡批示过后的信件都会登记在册,处理结果反馈意见都会有所说明,为免官员欺上瞒下,还会有专人给群众打电话,核查落实,如此一来,谁敢不把杨志远的批示当回事。当然,有些问题,可能时间过长,也可能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详加了解,不能随便批示,这时候就有必要把毛世轩找来,说明情况,再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杨志远曾经与毛世轩就群众有问题有诉求不找信访局,喜欢直接找书记市长反映问题的现象有过交流:其实群众信访,涉及的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基层官员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此类问题早就可以解决,根本就用不着上信访局,也用不着给书记市长写信,究其原因,还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问题。为什么上访人认为遇上事情找信访局没用,只有找书记市长才行?这是什么问题?其实这就涉及体制的问题,由于体制的原因矛盾被集中化、政治化了。老百姓不是傻子,知道书记市长一批示,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所以他直接找书记找市长,这反映了我们体制的特点,上级集权和个人集权。现在越级上访多,是我们执政系统的特点反映到基层社会里去了。因为这个特点,一件很简单的事,本来应该通过行政体系日常运作来解决的,最后变成通过政治压力来解决,被政治化了;本来在分散的不同部门能解决的,结果都弄到书记市长这里来了,被集中化了。这就又牵扯到了基层扩权问题。
杨志远的第一把火,烧向了信访制度。
杨志远一直都在思考,按说经济上升,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政府的政治信任度应该相应上升才对。可是这些年来,经济不断增长,生活得以改善,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老百姓对政府的政治信任问题,各地群众上访事件频频爆发。稳定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生长点在增加,并且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比如就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和基层选举等问题,都很容易传导、延伸到社会稳定层面。
这些深层的问题,都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以前是市长,思考可以,进言也行,偶然市长还会有所指示,但许多的事情还得戴逸飞去通盘考虑,他杨志远不宜过多插手,只能在经济工作奉行让利于民的基本行为准则,现在戴逸飞走了,就得由他杨志远来。
杨志远往靠椅上一靠,看了一眼窗外的那排香樟一眼,发出第一道指令,不是召开常委会,而是让邵武平通知毛世轩同志过来一趟。
毛世轩为谁?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群工部部长和市信访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兼群工信访,可见市委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但光重视就行了,显然不够,还有必要改变现有的信访制度。上面重视,下面却阳奉阴违,不落实,重不重视都一样,信访还是会层出不穷。
毛世轩四十多岁,一接到邵武平的电话就赶忙跑了过来。
大家都不是初次打交道了,杨志远任市长,对群众来信都非常重视,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杨志远都会明确有关部门,限期给群众明确的答复,尽快依法按政策把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能解决的,也必须给群众一个信服的理由,政策依据又在哪。含含糊糊,拖拖拉拉,在杨志远这里肯定行不通。
杨志远就任会通市市长后,一直都懂张弛有度,即便是解决于小伟的问题,也是谈笑之间,让于小伟犯罪集团顷刻间灰飞烟灭,但杨志远还是拍过二次桌子,骂过二次娘:一次是去年的12月28日,杨志远对着市城建局副局长刘平之流怒目而视,严词以厉,一干贪官纷纷落马。
还有一次,是杨志远刚到会通上任不久,有一回晚餐时间路过环线公路,见路边有一临时搭建的建筑,屋顶,四周都搭满稻草,形如牛棚,杨志远下车一看,竟然不是牛棚,有人居住,二老一小,挤在草棚之中,正是严冬之时,寒风索索,老人窸窸窣窣,孩子鼻涕直流。杨志远惊愕万分,会通的经济本省全三,市郊怎么可能出现这种居无定所的情况。杨志远一问,草棚的出现竟然是与环线公路有关,环线工程,征收了老人家的几间破房,老人是外来户,儿子死了,媳妇疯了跑了,留下一个近十岁的小孙子,一贫如洗,拆迁的补偿根本就买不起房,不拆还不成,市重点工程,不同意也得同意,这样的人家本就无权无势,岂能与政府抗争,何况还有于小伟这种带黑社会性质的同伙成员的恐吓,两位老人的房子说扒也就扒了,房子没有了,买不起房,怎么办?只能捡些砖块,拾些稻草,于路边搭一个临时草棚,勉强安身。
杨志远问两位老人:“上信访局信访了?”
老头一脸沧桑,说:“去了,没用。”
杨志远说:“就让您老就这么住着,政府就没人管了?”
老头悲哀:“谁管啊,我们两个老东西倒没什么,快入土的人了,可孩子还小啊。”
杨志远铁青着脸,当即指示邵武平:让信访局局长副局长、城建局的局长副局长和拆迁办主任副主任立马到现场来。
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一听邵武平语气严肃,不知道杨志远是何事,赶忙赶了过来,一看杨志远一声不吭地站在草棚旁边,怒目而视,顿时诚惶诚恐。
杨志远质问信访局的局长、副局长:“老人家的情况你们都知道了?”
局长副局长都说:“知道。”
杨志远问:“怎么处理的?”
“让城建局、拆迁办协商解决。”
杨志远怒不可视:“这就是你们协商解决的结果,如此寒冬,让老人孩子几乎可以说是露宿街头,你们有没有父母?你们有没有孩子?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看看你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正喝着吧,可当你们花天酒地的时候,群众却是饥寒交迫,你们喝得拿是酒吗,我们你们喝得是血。不要跟我解释拆迁补偿有规定,预算就这么多,只能这么干,一条环线公路,超支那么多,这超支的部分都用在哪了?喝到肚子里去了?还是装到口袋里去了?退一万步说,补偿就这么多,不能超标,政府不是新建有廉租房么,廉租房呢?都谁在住?奔驰宝马?你们就这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群众为什么对政府失望?群众为什么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是因为你们,一群没有良心的东西。”
那是杨志远到会通以后第一次发怒,会通市的官员还没有领教过杨志远的厉害,不知道杨志远最恨的就是这种只知道鱼肉百姓,视百姓如草芥的官员。杨志远随即指示房管局,着手解决两老一小廉租房的问题。
那天到场的所有官员,都不用回去了,都在草棚里过夜,数星星,寒夜没有星星,那就喝喝西北方,喝酒喝多了,有必要醒醒酒,长长记性,体验民情,知晓疾苦。邵武平、邝文韬留下,在车里监督。局长主任们带来的车,杨志远带回,顺便安排老人住政府的招待所。
喝完西北方,这就完了?自然不可能。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第二天哈欠连天,鼻涕直流,哆哆嗦嗦地回到单位,打击接踵而至,先是信访局局长副局长被免职;市委常委会通过了腾澜对拆迁办副主任立案调查的提议,市拆迁办不久之后从主任到科员被一窝端;时隔一年,杨志远一拍桌子,市城建局副局长刘平瘫倒在地,这次不用住草棚,与拆迁办的主任副主任于监狱相会。
毛世轩就是那时候兼任信访局局长的,原来只是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只管市委那边的信访,从那时候起,市委市政府两边的信访都归其管。
杨志远批示事涉群众疾苦的群众来信,从不含糊其词。画个圈,打个勾,签上杨志远,目的不明确,相关的部门肯定会能拖就拖。杨志远的批示从来都是“转某某同志处理!”点名道姓。不仅如此,市长工作繁忙,每天的批示形形色色,一二封群众来信,批示了也就批示了,时间一久,哪里还会记起?为免相关部门钻空子,杨志远安排秘书一科的两位同志专门负责,但凡批示过后的信件都会登记在册,处理结果反馈意见都会有所说明,为免官员欺上瞒下,还会有专人给群众打电话,核查落实,如此一来,谁敢不把杨志远的批示当回事。当然,有些问题,可能时间过长,也可能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详加了解,不能随便批示,这时候就有必要把毛世轩找来,说明情况,再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杨志远曾经与毛世轩就群众有问题有诉求不找信访局,喜欢直接找书记市长反映问题的现象有过交流:其实群众信访,涉及的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基层官员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此类问题早就可以解决,根本就用不着上信访局,也用不着给书记市长写信,究其原因,还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问题。为什么上访人认为遇上事情找信访局没用,只有找书记市长才行?这是什么问题?其实这就涉及体制的问题,由于体制的原因矛盾被集中化、政治化了。老百姓不是傻子,知道书记市长一批示,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所以他直接找书记找市长,这反映了我们体制的特点,上级集权和个人集权。现在越级上访多,是我们执政系统的特点反映到基层社会里去了。因为这个特点,一件很简单的事,本来应该通过行政体系日常运作来解决的,最后变成通过政治压力来解决,被政治化了;本来在分散的不同部门能解决的,结果都弄到书记市长这里来了,被集中化了。这就又牵扯到了基层扩权问题。